浙医在线:自行多次延长复查间隔,肺结节直径翻倍,局部晚期肺腺癌!对抗肺结节的最佳策略是什么?
对于肺癌患者来说,“早期”和“晚期”之间,往往意味着截然不同的治疗选择和生存希望。 当被诊断为不可手术的中晚期肺癌时,很多患者会陷入绝望,宛如被“判了死刑”。但现代医学的发展,正在改写这一“生死界限”。
对于肺癌患者来说,“早期”和“晚期”之间,往往意味着截然不同的治疗选择和生存希望。 当被诊断为不可手术的中晚期肺癌时,很多患者会陷入绝望,宛如被“判了死刑”。但现代医学的发展,正在改写这一“生死界限”。
当外科手术从开膛破肚全面转向毫米级切口的精准操作,当 5G 远程手术让头部医院专家与偏远地区患者「零距离」对接,中国微创医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构医疗格局。 2025 年 6 月 28 日,在「第七届 CMIA 医学创新大会·2025」期间举办的「2025 医学创新瑯琊汇」典型案例报告会暨荣誉盛典上,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(下文简称浙大邵逸夫医院)院长蔡秀军及其领衔的微创外科团队斩获「创新个人」与「创新团队」两项殊荣,其背后是一家年轻医院用 31 年时间书写的进阶传奇——从跟跑到领跑国际,从技术引进到输出「中国方案」。
2005年3月,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手术室,中国第一例完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正在进行。术者是该院普外科学科带头人蔡秀军教授,他带领团队鏖战了8个小时,汗水浸透了手术衣。 最终,手术圆满成功,患者术后没有出现并发症。但蔡秀军却并不满意,他关注到了隐藏在成功背后的技术“内耗”:手术大部分时间都耗在了肠吻合的缝合环节上,一针一线耗时漫长,稍有偏差就可能带来术后并发症。 “腹腔镜手术的初衷是微创,但耗时翻倍却给患者带来新的创伤,这违背了微创初心。”蔡秀军因此陷入了深思。 针对这一痛点,他带领团队历时18年研制系列可降解支架,彻底解决了传统手术痛点,既实现“免缝合”吻合,又迭代实现“免造口”转流,将“两次多期手术”精减为“单次一期”,把漫长的3~6个月治疗周期压缩至约3周。 今年6月,因产出以可降解支架为代表的系列临床成果,蔡秀军荣获中国发明协会颁发的“当代发明家”称号。
在血透患者的手臂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一条条粗粗的“特殊血管”,血液在里面以每分钟不小于500毫升的速度奔涌——这不是普通的血管,而是维系尿毒症患者生存的“生命高速公路”:血透血管通路(以下简称血管通路),人们通常也称它为“动静脉内瘘”。它利用患者自身的血管或者人造血管,通过连通动脉和静脉来建立,从而获得高流量的血流来满足血透的需要。在我国,血液透析患者有100多万人,这条生命通路是否畅通直接决定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限。
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(下简称:浙大邵逸夫医院)重症监护室(ICU)里,14岁的小凯(化名)在父母的搀扶下, 用胳膊肘艰难地支撑着床边,缓慢坐起。这个对常人而言非常简单的动作,几乎耗尽了他全身力气。而一个多月前刚转入ICU时,身患白血病的他并发了重症急性胰腺炎,生命垂危。 “多亏了浙大邵逸夫医院重症急性胰腺炎专家团队拼尽全力救治,孩子才能活下来,现在最困难的日子已经熬过来了。”回忆起一个月前的救治过程,小凯妈妈忍不住落泪。 白血病少年化疗突发致命并发症
2024年以来,浙江省将“体重管理”作为推动慢性疾病防治工作的关键切入点。全省围绕“体重管理年”活动部署,高位推动、迅速行动、聚焦聚力,初步构建起政府主导、部门联动、机构支撑、全民参与的体重管理工作格局,切实推动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,实现高血压、高血糖、高血脂、高尿酸和超重肥胖“四高一重”共防共治共管,为健康中国贡献浙江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