官网首页
官网首页
> 新闻聚焦> 正文

邵医30年丨被误认为是炸弹的奉化芋头、天桥下“捡”来的病人……上百人口述:故事里的邵医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4-04-26

logo5.png

dtDt-p1.png

5月2日,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将迎来建院30周年。

从初创到发展壮大,30年间,有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?又有哪些让人潸然泪下的瞬间?在医院30周年之际,记录医院成长经历的书籍——《故事里的邵医》和大家正式见面,温情讲述一家医院的成长史。

为了医院的筹建,背着芋头去香港见邵逸夫先生;因为石棉天花板,大家唇枪舌战;取消门诊输液室一事,在院务会上讨论15次……

《故事里的邵医》走访了上百人,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,最大限度还原浙大邵逸夫医院建设发展过程中的艰难和不易,以及曲折中不断前行的光辉历程。

《故事里的邵医》是一本口述史,受访者以第一人称,口述自身和浙大邵逸夫医院之间的故事。他们中有的推动了浙大邵逸夫医院的筹建,有的亲身参与了医院的建设,有的把全部青春都书写在这里,有来自各大医院援助邵医的专家、美方管理团队人员,有医院历任领导、不同时期的员工,以及曾在邵医工作的院外人士,还有的是被温暖、治愈的患者。

七个篇章,几百篇故事,从破茧而生到勠力同心,从海外军团到峥嵘岁月……这本60余万字的书籍时间跨度大,包含了延续至今的30年的故事,诠释了邵医模式的源起、发展、影响,以及直至今天打造“中国式现代标杆医院”目标的形成。

这里面的每一个记录都撼动人心:当初,为了争取浙大邵逸夫医院这个项目,郑树校长和吴金民院长背着几个奉化芋头赶赴香港面见邵逸夫先生,因为这是邵逸夫先生家乡的特产。在过境检查时,六个大芋头还被香港海关误以为是炸弹;医院建造时,因为走廊的宽度、病房窗户是多是少、要不要通风,都被反复探讨;医院刚开业时,美方院长韩得利在天桥下“捡”回两位患者,自掏腰包为患者治疗……

这是首代邵医人的邵医记忆,他们见证了这家医院是如何一出生就自带现代化基因。

这本书中还记录了年轻一代的医生故事,比如普外科中青年医生梁霄,驾驭5G超远程机器人为4500公里外的新疆患者施行肝切除手术,这是全国首例;比如骨科研究员、90后林贤丰的一项重大突破又充满想象力的研究成果:把光合作用“搬”进动物细胞,让衰老细胞重回青春。为此 登上国际顶级期刊《自然》杂志。

在攀登医学高峰的征途上,“新生代”们锐不可当。

历经大半年的走访过程中,创作者们也遇到很多让他们感动的事:老专家叶丁生教授虽然年事已高,视力不好,但在审核文稿时,依旧极为认真,逐字推敲,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;视频连线医院首任美方院长方则鹏时,90岁高龄的方老激动万分,坐在病床上,一口气讲了3个小时他与邵医的故事,几度落泪。

“邵医的辉煌是邵医人创造的,每个与邵医有着特殊缘分的人都感同身受,因此他们也是最好的解读人。”提及《邵医的故事》编写初衷,浙大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表示,“不忘来时路,方知向何行。邵医人骨子里的那股闯劲、冲劲、干劲和拼劲,值得铭记;披荆斩棘、埋头苦干的邵医人,以自身实践与奉献铸就的独特精神谱系,值得传承。”

潮新闻 记者 吴朝香 薛建国 通讯员 李文芳